[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百家姓][阅读选项] |
|
姓氏关系着我们的历史与血脉,祖先历经的苦难和辉煌,通过这血脉流传到现代,从姓氏到家庭,从家庭到家族,从家族到家族文化。在家族文化里,我们既可以阅读到古往今来的政治、经济、教育、道德,也可以了解到祖先的生存状态、处世为人、价值观念等。毋庸置疑,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
姓
姓,血统的标志。她作为一个民族的族号,起源于母系族社会。据传说,伏羲氏、女娲氏以凤为姓,神农氏姜姓、轩辕黄帝姬姓等均有女旁。上古时代妇女称姓,起着“别婚姻”、“明世希”、“别种族”的作用。男子称氏,氏是同族子孙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会。其作用是为了“别其子孙所自分”,是为了别门第和尊卑的。追溯历史,我国姓氏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目前,全国有姓氏约14600多个。
氏
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为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夏、商、周三代,远古部族及帝王之族有姓,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都要有一个特有的氏号作为区别于他支的标志。如夏王姒姓,后来分出夏、曾、褒等氏;商王子姓,后来分出宋、边、萧等氏;周王姬姓,分出周、孙、常、林、耿等氏。命氏之法,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采邑为氏,也有以职官为氏的。此外还有以其祖父或父之字为氏的,也有以居处为氏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故三代贵族男子只称氏不称姓;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故三代贵族女子只称姓。秦、汉时姓与氏合而为一,或称“姓某”,或称“姓某氏”,为个人所自出的家族称号,一般平民也有了姓。《国语.周语》:“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属,则各自为氏。”《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又《昭公二十八年》:“夏六月,晋杀祁盈及杨食我。食我,祁盈之党也,而助乱,故杀之。遂灭祁氏、羊舌氏。”按,杨食我是晋国大夫叔向的儿子,杨是叔向的邑名,羊舌是叔向一族的氏号。祁、羊舌两氏俱是晋国国君同姓贵族。据说,杨食我生下来时,叔向的母亲去看他,上堂还未入定,听到他的哭声就回去了,说:这是豺狼的声音,狼子野心,除了他,没有谁能败羊舌氏。《通志.氏族一》:“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诸蛮此道犹存。古之诸侯,诅辞多曰:附命亡氏。踣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为贱也。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听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清袁枚《随园随笔》:“《礼》疏云:天子赐姓赐氏,诸侯赐氏不赐姓。贵有氏,贱无氏,男称氏,女姓称姓。姓者所以统系百世而不变也,氏者所以别子孙所自出,一传而变也。”
姓氏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姓氏,并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延续。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虽是一个词,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明显的区別。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 “女”旁,如: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示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 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 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时表示贵族身分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等。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之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今山西省闻喜县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运城县、闻喜县一带)。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在中华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启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 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熟悉它,于古于今皆有裨益。
|
文章作者:未知 更新日期:2006-10-27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