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汉语成语][阅读选项] |
|
【于今为烈】 谓所谈之事古已有之,不过如今更为厉害。
【上下一心】 上级与下级思想愿望完全一致。
【上下同心】 上下一心。
【上下同欲】 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
【上方宝剑】 见“上方剑”。
【上行下效】 在上者怎样做,在下者就跟着学。语出汉班固《白虎通·三教》: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上好下甚】 在上者爱好什么,在下者必爱好得更厉害。
【上和下睦】 谓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
【上根大器】 佛家语。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资、才能极高的人。
【上陵下替】 同“下陵上替”。
【上替下陵】 同“下陵上替”。
【上援下推】 谓相互济助,共同前进。语出《礼记·儒行》:“適弗逢世, 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上蒸下报】 泛指乱伦的性行为。
【上溢下漏】 谓上富下贫。
【上慢下暴】 谓君上骄慢,下民强暴。
【上漏下湿】 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
【上嫚下暴】 同“上慢下暴”。
【上窜下跳】 形容四处奔走,多方串连,策划活动。
【上下其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楚攻郑,穿封戌虏郑将皇颉,公 子围与之争功,请伯州犁裁处。伯州犁曰:“请问於囚。”囚出作证,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故意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后因谓玩弄手法,通同作弊曰“上下其手”。
【上天入地】 ①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②比喻为实现某种目 的而四处奔走。
【上南落北】 漫言各处去向,犹言走南闯北。
【上竿掇梯】 犹上树拔梯。
【上当学乖】 谓因受骗吃亏而增长了见识。
【上楼去梯】 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琦)每欲与亮谋自安 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置。琦乃将亮游观後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后因称秘密的谈话为“去梯言”。②比喻怂恿人上当。
【上篇上论】 谓说话引经据典,有根据。
【上树拔梯】 比喻诱使别人上前而断其退路。
【才子佳人】 称有才貌的青年男女。
【才高七步】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高八斗】 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 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因以“才高八斗”形容富于文才。
【才高行洁】 才能超群,品行高洁。
【才高气清】 谓才能高超而气质清峻。
【才疏志大】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才疏意广】 抱负远大而才能不高。
【才疏学浅】 才识不广,学问浅薄。多用作自谦词。
【才讠夸八斗】 夸耀才华出众。
【才貌双全】 才能外貌俱佳。
【才墨之薮】 谓文人聚集的地方。
【下不为例】 以后不能以此为例。表示只能通融这一次。
【下回分解】 章回小说于每回之末所用的套语。现多用以喻事件发展的结果。
【下里巴人】 ①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 鄂西一带。②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下陵上替】 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谓上下失序,纲纪废 坠。陵,通“凌”。
【下情上达】 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语出《管子·明法》:“ 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下学上达】 谓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下坂走丸】 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下车之始】 同“下车伊始”。
【下车伊始】 ①指官吏刚到任所。②现多比喻刚到工作的地方。
【下车泣罪】 汉刘向《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 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於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后以喻为政宽仁。
【下马冯妇】 《孟子·尽心上》:“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 之野,有众逐虎,虎负禺,莫之敢攖;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后称重操旧业的人为“下马冯妇”。
【下气怡色】 同“下气怡声”。
【下气怡声】 谓和悦声气,态度恭顺。
【下乔入幽】 《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 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冬季鸟躲在深山穷谷,到春天出来飞鸣于乔木,用来比喻人舍弃黑暗而接近光明,或者从劣境而进入良好的处境。相反则叫“下乔入幽”。
【下乔迁谷】 同“下乔入幽”。
【下笔成章】 形容文思敏捷。
【下笔成篇】 同“下笔成章”。
【井井有方】 形容有条理有办法。
【井井有序】 亦作“井井有绪”。有条理,有秩序。
【井井有法】 有条理、有法度。
【井井有条】 语本《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形容条理分明,整 齐不乱。
【井井有绪】 见“井井有序”。
【井底之蛙】 犹井蛙。
【井底鸣蛙】 犹井蛙。
【井底虾蟆】 即井蛙。
【井然有序】 谓整齐不乱,次序分明。
【井然有条】 犹言井井有条。
【井渫不食】 亦作“井渫莫食”。谓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不被饮用。比 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语出《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脩已全洁而不见用。”
【井渫莫食】 见“井渫不食”。
【井管拘墟】 比喻浅陋、片面的见识。
|
文章作者:未知 更新日期:2006-11-18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