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国学典籍 / 汉语成语][阅读选项] |
|
【仁人志士】 有德行、有志向、为理想献身的人。
【仁人君子】 ①旧称好心肠的正派人。②用作反语讽刺伪君子。
【仁人义士】 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
【仁至义尽】 语出《礼记·郊特性》:“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孔 颖达疏:“不忘恩而报之,是仁;有功必报之,是义也。”原指古时年终极其虔诚地祭享对农事有功的诸神、万物,以为报答,谓蜡祭极尽了仁义之道。后用以形容对人的爱护、关心、帮助尽了最大努力。
【仁同一视】 犹言一视同仁。
【仁言利博】 谓有德行的人说的话益处很大。语出《左传·昭公三年》:“ 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齐侯省刑。’”亦作“仁言利溥”。
【仁言利溥】 见“仁言利博”。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见它说它是仁,智者见它说它是智。指对待同 一事物,其见解因人而异。语本《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高亨注:“知读为智,阴阳之道,衤复杂而少变化。人面临具体现象,往往有不同之讠忍识,仁者见之则谓之仁,智者见之则谓之智。”参见“见仁见智”。
【仁者能仁】 旧谓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
【仁柔寡断】 谓柔弱而缺乏主见。
【仁义道德】 ①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正义等行为标准。②泛指旧时提倡的道德 规范。
【什围伍攻】 古时兵法,谓以十敌一则围歼之,以五敌一则攻击之。
【仍陋袭简】 因陋就简。谓凭借原有的简陋条件办事。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见“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见“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谓当敌对的双方相逢时,彼此对对方都格外警觉和 敏感。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谓当敌对的双方彼此相逢时,格外怒不可遏。
【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同“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化干戈为玉帛】 比喻变战争为和平或变争斗为友好。语本《淮南子·原道 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化及豚鱼】 比喻教化普及而深入。语本《易·中孚》:“中孚,柔在内而 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化日光天】 ①谓太平盛世。②比喻众目昭彰、是非分明的场合。
【化民成俗】 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
【化民易俗】 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化若偃草】 谓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形容教化之易推行。语本《论语·颜 渊》:“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化性起伪】 谓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
【化枭为鸠】 比喻变凶险为平安。枭即猫头鹰,旧时认为是凶鸟,鸠是吉祥 之鸟。
【化为泡影】 变成很快就消失的水泡和影子。形容希望落空。
【化为乌有】 汉司马相如作《子虚赋》,虚构对话者三人,其一曰:乌有先 生。乌有,哪有,无有。后因以“化为乌有”形容全部丧失、全部落空,或全部没有了。
【化零为整】 集合许多分散的部分成为整体。
【化腐成奇】 谓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或变无用为有用。语本《庄子·知 北游》:“是其所美者为神奇,所恶者为腐朽。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化腐为奇】 见“化腐成奇”。
【化险为夷】 化险阻为平易;转危为安。
【化整为零】 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
【化鸱为凤】 比喻能以德化民,变恶为善。鸱,猫头鹰,古人以为凶鸟。语 本《後汉书·循吏传·仇览》:“时考城令河内王涣,政尚严猛,闻览以德化人,署为主簿。谓览曰:‘主簿闻陈元之过,不罪而化之,得少鹰鹯之志邪?’览曰:‘以为鹰鹯不若鸾凤。’”
【令行如流】 谓命令的推行象水流向下一样迅速顺利。
【令行禁止】 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形容法令或纪律严明。
【令人发指】 《庄子·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 上指冠。”《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后以“令人发指”形容使人愤慨到了极点。
【令原之戚】 《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 也永叹。”毛传:“脊令,雝渠也。”郑玄笺:“雝渠,水鸟。而今在原,失其常处,则飞则鸣求其类,天性也,犹兄弟之於急难。”后因以“令原之戚”指兄、弟去世。
【付之一炬】 点它一把火,意即烧掉。语本唐杜牧《阿房宫赋》:“戍卒叫, 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付之一笑】 用笑一笑来对待。表示不值得理会。
【付之东流】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 东流水。”东流,指向东流入大海的江河。后因以“付之东流”或“付诸东流”比喻完全葬送或落空。
【付之度外】 谓置于胸臆之外,不加考虑。
【付诸东流】 见“付之东流”。
【仗马寒蝉】 皇帝仪仗中用的马和寒风中的蝉。比喻噤口不言者。
【仗势欺人】 凭借权势欺压别人。
【仗节死义】 谓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仗义执言】 伸张正义,激昂陈词。
【仗义疏财】 亦作“仗义疏财”。谓重义气而分财助人。
【仗义疏财】 见“仗义疏财”。
【代马依风】 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代马望北】 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代越庖俎】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成玄英疏:“庖人,谓掌庖厨之人,则今之太官供膳是也。尸者,太庙中神主也。祝者,则今太常太祝是也,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樽,酒器也。俎,肉器也。”后因以“代越庖俎”比喻越出本分,代行其事。
【仙山楼阁】 《史记·封禅书》:“自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 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后因称仙人所居住的仙境为“仙山楼阁”。多用于形容奇异不凡或美妙空幻的境界或景象等。
【仙山琼阁】 见“仙山楼阁”。
【仙风道骨】 ①道教语。谓有仙人及得道者的气质神采。②喻指超凡绝俗的 品貌风度。
【仙风道格】 犹言仙风道骨。
【仙风道气】 犹仙风道骨。
【仙姿玉质】 形容姿容清秀品格高洁。
【仙姿佚貌】 仙子的姿质,秀逸的容貌。形容女子出色的姿容。佚,通“逸”。
【仙液琼浆】 指美酒。
【仙露明珠】 晶莹圆润的露珠和珍珠。
【他山之石】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毛传:“错, 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郑玄笺:“它山喻异国。”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毛传:“攻,错也。”本谓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的外力。
【全力以赴】 将全部力量用上去。
【全心全意】 谓投入全部精力,没有杂念。
【全功尽弃】 全部努力完全白费。亦指已获取的成就完全毁弃。
【全民皆兵】 谓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全受全归】 语出《礼记·祭义》:“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 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封建礼教认为人的形体来自父母,应当以完全无亏的身体,还之父母。
【全始全终】 ①首尾圆满、完美。②做事首尾一致。
【全军覆没】 谓整个军队被消灭。
【全神贯注】 谓集中全副精神。
【全神关注】 一心注意。
【全神灌注】 同“全神贯注”。
【全能全智】 见“全智全能”。
【全无心肝】 ①《南史·陈纪下》:“(陈叔宝)既见宥,隋文帝给赐甚厚, 数得引见,班同三品。每预宴,恐致伤心,为不奏吴音。後监守奏言:‘叔宝云“既无秩位,每预朝集,原得一官号。”’隋文帝曰:‘叔宝全无心肝。’”后称人无羞耻之心或没有良心为“全无心肝”。②谓毫无心计。
【全智全能】 亦作“全能全智”。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全盘托出】 喻全部说出或全部拿出,一点不保留或隐瞒。
【全璧归赵】 同“完璧归赵”。
|
文章作者:未知 更新日期:2006-11-18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