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分类:话题 / 话题·评论][阅读选项] |
|
在这发展迅猛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社会,知识已成为社会发展这列高速火车飞驰的重要动力源。正如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所说的:“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业,这个工业向经济提供生产所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
知识是一棵不断生长的树,而教育则是阳光、土壤、水分,它为知识之树的绿荫蔽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时代的即将到来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利用和创新越来越重视。所以,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
在西方,就以美国为例。重实际、轻理论、重儿童个人经验、轻学术标准的倾向,这是美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强、自立、尊重他们的选择,鼓励并引导他们做他们感兴趣的事,帮助充分发挥潜力。因此,他们的孩子从小就培养了创新、冒险的精神,独立、动手能力强,能够应付突发事件,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等多方面才能。因此,很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成为社会发展的后备推动力。在中国,父母个个盼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给子女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一切大小事情都包办。却培养出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我曾亲眼看到一位母亲不小心踩坏她8岁孩子的玩具汽车,那孩子就哭着闹着要她母亲跪下来认错才肯罢休。中西方父母同样关心孩子的成长,同样的付出,或许中国的父母付出的更多,但结果却大不相同,一方成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另一方却成为社会的新增的负担。这种现象已向中国教育发起了警钟,值得每个中国人深思。
美国教育以实施进步教育为主,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又起了理论指导的作用。它讲求教育适合个人和民主社会进步的需要,也讲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方面运用科学方法。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教学方法从单纯讲授向解决问题趋向发展,提出了各种新式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如设计教学、单元教学、实验室制教学、分班分组教学等,以往的统一教科书逐步发展为使用教学手册,参考资料等自选教材。而中国实行的是以传统教育为主,应试教育理论又起了主导地位的作用,强理论知识的积累与书面作战,单纯地从书上的内容进行讲授为教学方法,且内容陈腐。学生在沉闷、单调、乏味的课堂气氛中度过。在一次中美联合夏令营中,美国的学生测试完后回到宿舍活蹦乱跳,把脸盆当鼓敲,抱着扫帚当吉它弹,拿着头梳当麦克风放声大唱……一切都沉溺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气氛中。而中国学生则乖乖地躺在床看书。双方同样是尖子生,但精神活力方面却相差甚远,难道中国这一代的尖子生是乖乖仔吗?
在美国的初等教育中,通过智力测验和对科学倾向性,把一个年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组,给以不同程度,不同学科的教学。这正好应和了孔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培养出各类各色的顶尖人才。而在中国则是按统一标准、统一教学、统一进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对学习的欲望,从而培养出单一的理论知识性人才,在其它方面都成了呆子。
1981年美国教育协会提出“教育七大原则”作为全国中小学以至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指导原则,以满足美国社会生活对教育的要求。它们内容包括:“(一)保持身心健康、(二)掌握基础训练、(三)成为家庭有效成员、(四)养成就业知能、(五)胜任公民职责、(六)善于运用闲暇时间、(七)具有道德品质。”这与中国教育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基本相同。但双方的成效却大不相同,对比之下中国在身心健康、道德品质与理论知识方面胜过美国外,其他方面就相差甚远了。美国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强众人皆知、生存忧患强,且在课余时间打工和学习其它技能,时时刻刻跟随着时代的潮流。中国学生一生苦读圣贤书,年年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捧回金银大奖,表面上高人一筹,但实际操作能力几乎接近零,落后人家一大截。
在高等教育方面,西方社会偏重应用科学,重在培养技术人才,这种重技术、轻学术。如美国高等教育的方针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各州的州立大学都根据本州现代生活与生产的实际需要开设各种各样的专业,力图更好服务于本州的社会需要。在中国,高考这根魔棒,指挥着整个高中教育。高中生们埋头于书山勤勤耕作,生活紧张,节奏单调。高考冲击波冲击着社会、校园、家庭,冲击着高中生的心。尔后,好不容易挤入大学校门,而这些校园并不是针对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开设专业,而是在于学校自身如何生存,而培养出不适于社会需求的知识性人才,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个严峻的问题早该让教育界负责人采取行动了吧。
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又为了全国提出四在中心目的:自我实现、人的关系、经济效率和公民责任。更突出了教育在培养美国公民,发展经济效率方面的政治与经济目标,同时,也强调了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善于处理与别人的合作关系和实现自我的意志。美联社国现代初等教育重视围绕家庭、邻里、学校、生活为中心的活动。要求在突出儿童的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加强“自我概念”善于解决问题和应付社会环境的需要。在中等教育方面,宣传“中等教育向一切青年开门”的中号。建立多种多样的中等学校,如教以普通课程的普通中学,严选高才生,结以专门文、理科或技术,艺术科技教学的专门中学,以职业预备和职业课程为重的职业中学,以及开设学术性、实用性和职业预备三种课程的城市综合中学等,大都贯彻重视培养活动进步教育原则。
在西方,学生从入学那天起,就开始考虑毕业和就业问题。为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发起了旨在实现终身学习社会的第三次教育改革运动。各级职业教育机构在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为学生打下进行终生学习的扎实基础;在向社会开放,把学校办成适应信息化、国际化的社区继续教育中心,在摆脱“学校中心”主义,向终身学习社会过渡中成了开路先锋。
美国和日本这两个超级经济大国,发展如此的迅猛,与教育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日本,在二战后迅速地崛起。除了其它因素外,教育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从而可以得出:美日两国的教育方针与方式是可取的,是正确的。从而也反应出我国教育的种种弊端,最突出的是理论主义教育占主导地位,应试教育为主要渠道,造成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这些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正如拿破轮所说:“中国是东方沉睡着的雄狮。”13亿中国人一旦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中国的强大不再是梦想。令人欣喜的是,在20世纪末的中国教育界正在以惊涛拍岸之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调整中小学教学内容,高考制度改革进入实验阶段等等。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奏响了高昂的乐音。面向21世纪,进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也许,再过10年、20年中国教育将以崭新的面貌还大家一个惊喜。我们将翘首以待。
|
文章作者:未知 更新日期:2007-01-06 |
[文章浏览:][打印文章][发送文章] |
|
|
|